形·色
藝術家:何少中、李景民
出 版:天趣國際藝術傳播有限公司
自上世紀初,高劍父倡「新國畫運動」至今天剛好百年,這一百年裡中國畫的處境,是爭論不休和動蕩的。現在看來,百年的革命最大的貢獻就是國畫的世俗性質得到了發展,然而令人頗感諷刺的是,在21世紀,恰是修正「新國畫」、「重新認識傳統國畫價值」,區別「水墨」和國畫的表達形式,成了新時尚。
何少中的這批新作,於香江這個文化環境,更屬珍貴,看得出其重新審視傳統的努力。他的探索方向,是具有新穎的當下意義。在這批作品中,我們看不見畫家本人生活痕跡的展現,亦看不見畫家對於生存環境的任何褒貶之情,這批作品透過畫面輕重緩急的墨色安排,表達出畫家對天地的當下感知,這條主線,與中國畫千年的傳統是十分吻合的。
筆者認為何少中作品的新意,在於擺脫了「設計」「構成」「水墨」的影響。21世紀應視批判「新國畫」為國畫創作的方向,每個時代的不同藝術形式的出現,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體藝術家的把握,這批畫的創作方向,具備的恰是這樣一種新的意義。至於擺脫了多少西方美術的概念,擺脫多少「水墨」畫的影響,試著繼續「新國畫運動」?這都是畫家自己的事,但希望不要建立在對傳統的無知之上。
人的未來很難判定,創作的明天亦很難預測,偶爾一張好畫亦說明不了問題,而沒有一系列完整清晰的判斷,怕是完成不了「藝術探索」的目的。畫的外觀,不可能是畫家內心情感的自然宣洩,
藝術是成年人的遊戲,繪畫猶然。看何少中的畫,天地的界限消逝在一片模糊中,隱約中可以辨出山峰、大地、河流,天空雲霧繚繞,每張作品的不同組成,恰恰揭示的是人的存在,傳統國畫中的「遊走」,在此得到體現,畫面中藏在天地中的人類生活的象征物,均在可有可無中,「內在遊走」,但踏足的仍是腳下這片實在的土地。
情緒是很難捕捉的,更何況將之表達出來,將情感代入作品之中也是每個畫家的終極目標。何少中於此努力,我們看得出來,避開抽象表達形式,避開設計理念的影響,避開「做」畫,重拾描繪的樂趣,其中有幾張,畫面抹上一條淡淡的黃或淺淺的紅,看得出來,畫家依直覺慎用色彩的用意。依我看,倒是可以系統地運用紅黃藍綠青紫,這豐富了作品探索的全面性,當然,這有點「機心」。畫家考慮的是「情感的直覺」,不過,這也算「善良的建議」吧。
在我看來,何少中的這批以「遊走」回歸傳統的作品,在創作主體的選擇上,仍然有西方文化影響的影子。「內心抒發」和「借物詠志」文化上的不同造成的差異不是那麼容易融合的,何少中作品中顯露的香港風景情懷,熟悉香港地貌的人,都看得出來,感覺得到。藝術判斷的當下性,回歸傳統的新領悟,作品有新的意義產生,只能是畫家主動選擇的結果,期盼何少中作品中的獨創之處有更大的成功。